盐铁会议(1 / 2)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组织的一次有名的讨论国家内外政策的会议。
古代军营
汉武帝元封至太初年间,桑弘羊先后被任命为代理大农令、大司农,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以及酒类专卖等重要财政政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盐铁官营等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给农民造成烦苦,迫使农民反抗斗争日益频繁。加以连年对外战争,国帑匮乏,边用不足。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改变其内外政策。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其所下著名的轮台诏令中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养马者得免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策。
轮台诏是汉武帝晚年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他的内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认识并不一致。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死,少子弗陵即位,是为昭帝。遗诏以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桑弘羊、金日石单、上官桀、田千秋等共同辅政。由于武帝以后,中朝权力多在尚书,加以武帝病危时,嘱托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所以武帝死后,“政事一决大将军光”。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了统一大臣们的思想,保证武帝轮台诏令的贯彻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有功名的儒生)文学(地方上有名气的儒生),询问民间疾苦所在,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的双方代表人物,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当局,一方是霍光支持下的民间代表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等六十余人。这次会议前后进行了两次,前一阶段可以说是正式的会议,以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财政经济政策之兴废为讨论主题。后一阶段是在正式会议结束后,贤良文学向丞相、御史大夫辞行时所进行的又一场辩论,可以说是前次会议的继续,这次会议是以继续抗击匈奴完成武帝遗志为主题。两次会议的内容,汉武帝时庐江太守丞汝南人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经过“推衍”,“增广”,整理成《盐铁论》一书。全书共分六十篇,各立标题,内容前后连贯,再现了盐铁会议的辩论情况。从《盐铁论》全书看来,双方争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风景画鉴赏
一、关于民间疾苦的原因问题。文学首先提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又说:“山海者,财用之宝路(重要来源)也。铁器者,农夫之死生(生命线)也。……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夫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草莱不辟,则民困乏。”因此,文学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将从事盐铁等事业的劳动力都调回到农业上去,认为这是“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之道,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文学所说的“进本”,就是重农,“退末”就是抑商(按此指官营商业),这是他们反对盐铁等官营政策的理论根据。贤良也对盐铁官营进行了非议,一则曰:“县官(朝廷)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务必符合指标),不给(给,通洽;不给,不合之意)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痛快)。是以农夫作剧(劳作繁重),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再则曰:“卒徒工匠,故(从前)民得占租(依法向政府缴纳租税)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锋利)而中用(合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用费不省,卒徒烦(烦苦)而力作不尽(不尽力工作):……盐铁贾贵,百姓不便。”除盐铁官营政策外,文学还对桑弘羊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进行抨击说:“问者(近来)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与百姓讨价还价,从中取利)。……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奸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官府乱发号令),阖门擅市(垄断市场),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白市(各官署自采所需物资),则吏容奸豪(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结)。而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囤积居奇),轻贾(不法商人)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对于国家铸钱,算缗告缗等政策,贤良文学也持指责态度,认为这些政策的实行将“与人以患”。最后在辩论言行问题时,贤良认为“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放弃盐铁官营政策),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
御史大夫桑弘羊坚定地站在捍卫官营、反对私营的立场,对贤良文学的主张进行了答辩。他对贤良文学所提到官营事业中的一些流弊,并不完全否认,他说:“故扇水(地名,今址不详)都尉彭祖宁归,言‘盐铁令品(质量优良)’令品甚明。卒徒衣食县官,作铸铁器,给用甚众,无妨疆民。而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烦苦之”。他认为盐官营政策在执行中的一些流弊,是由于某些不良官吏造的,不能因此即加以否定。他提出盐铁官营政策应当继实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桑弘羊从封建国家的法权观念出发,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料,为最高封建统澜者所占有,乃为理所当然之事:“家人(即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第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桑弘羊说:“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侵掠)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指中原地区)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俘虏)也,故修障塞(防御据点),饬(整修)烽燧(烽火燧烟),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增加货财收入),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守备)之用,使备塞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古代风景画
第三,有利于国计民生,征外安内。桑弘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政府大举反击匈奴入侵的时代。汉武帝用兵数十年之久,每次出兵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军费开支相当巨大,仅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奖赏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击匈奴大军的有功人员即用去五十万金。而这些费用都需出自官营事业之利人。故桑弘羊说:“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元狩三年(前120)秋,“山东(指函谷关以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麽(kuai快,堆积秣草的房舍)以赈贫民”。桑弘羊据以回答文学说:“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当作贾万物,意为买卖各种货物)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第四,有利于摧抑豪强兼并之路,维护国家统一。桑弘羊以为“权利之处,必在深山大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为摧毁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桑弘羊主张由国家统一盐铁,禁止人民私铸钱币。他说:“只有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实行官营。乃所以“抑制兼并”,“排富商大贾”,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古代风景画鉴赏